中超控股业绩会:定增难产、蹭概念、股权激励,谁在掏空公司?

业绩说明会实录背后的中超控股:一场精心策划的自说自话?
证券之星那篇关于中超控股业绩说明会的报道,字里行间透着一股“一切尽在掌握”的自信。但仔细扒开这些粉饰太平的言论,却能嗅到一丝挥之不去的铜臭味。与其说这是一场与投资者的真诚对话,倒不如说是上市公司精心编排的一出戏,目的嘛,无非是稳住股价,忽悠散户。
迟迟无法落地的定增: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?
投资者问得尖锐:“既然上海精铸的产能跟不上,为什么不早点定增?”公司给出的回复永远是那句万能的“材料尚在准备和完善中”。都2025年了,还在准备材料?这效率,简直让人怀疑管理层的专业能力。别跟我说资本市场情况不好,不想真心做事,借口永远比方法多。定增这种事情,拖得越久,对公司越不利,好的项目早就被别人抢走了,留下的只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。这到底是能力问题,还是管理层根本就不想把事情做好?我看,两者都有。
所谓“新质生产力”:一场资本市场上的概念游戏?
“公司应该立即更改一个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名字,以便于投资者能够直观了解。”多么可笑的建议!新质生产力是什么?说白了,就是个筐,什么都能往里装。中超控股的主业是电线电缆,现在蹭上航空航天概念,就摇身一变成了“新质生产力”的代表?这种偷换概念的伎俩,也就能骗骗那些不懂行的散户。真正的新质生产力,靠的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而不是改个名字就能实现的。这种把戏,玩多了只会自取其辱。
管理层与独立董事:谁在为中小股东的利益站岗?
有人质问:“独立董事能不能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不作为?”公司洋洋洒洒地背诵了一堆《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》的条文,看似尽职尽责,实则空洞无物。独立董事是干什么的?不就是应该监督管理层,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吗?结果呢?定增拖了两年都没个影,独立董事干嘛去了?拿着高薪,尸位素餐,说白了就是个花瓶。指望他们为散户发声,还不如指望母猪上树。
股权激励计划:亏损企业的“皇帝新装”?
最让人气愤的是这个股权激励计划。公司业绩亏损,居然还要搞股权激励?这不是明摆着割韭菜吗?亏损了也能激励,这激励的是什么?激励的是管理层继续亏损的动力吗?公司美其名曰“扣除股份支付费用后实现盈利”,这种会计上的障眼法,也就能骗骗那些不看财报的傻子。真正关心公司发展的投资者,谁会相信这种鬼话?这种激励计划,根本就是对中小股东的赤裸裸的掠夺。
财务数据分析:粉饰太平下的暗流涌动?
财报上那点可怜的营收增长,根本掩盖不了亏损的现实。应收账款高达20多亿,坏账风险高企。新能源电缆需求增速再快,也填补不了管理层无能造成的窟窿。现金流和资产周转效率“比较好”?呵呵,这“比较好”是跟谁比?跟那些已经破产倒闭的企业比吗?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“有待改善”?这话说得真够委婉的,说白了就是赚不到钱,还不起债。这种企业,离暴雷也就不远了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