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教育平替危机:猿辅导能否靠小猿AI突围?
AI教育的“平替”危机?猿辅导的“小猿AI”战略能否突围?
大模型狂飙突进下的教育焦虑:通用性与专业性的鸿沟
这两年,仿佛一夜之间,AI大模型就成了科技圈的“显学”。谁家要是不提个大模型,感觉都要被时代抛弃了。但热潮之下,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。尤其是在教育领域,那些所谓的“通用大模型”,真能解决孩子们的学习问题吗?
中国经济网这篇报道就提到了,猿辅导发布了一个“小猿AI”,号称要解决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“水土不服”。说实话,我对这种“AI+教育”的概念一直持保留态度。通用大模型固然强大,但教育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,而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。那些动辄“尬聊闲扯”、“答案准确性存疑”的大模型,只会让家长们更加焦虑。
与其说是“AI+教育”,不如说是“资本+焦虑”。商家们利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,把各种AI产品包装成“提分神器”,但实际上呢?有多少孩子真的从中受益?又有多少孩子只是成了AI算法的“小白鼠”?
猿辅导的“教育+AI”逻辑: 精准手术还是数据堆砌?
猿辅导的王向东说,“教育不是信息的无序狂欢,而是认知的精密手术。”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。但问题是,所谓的“精密手术”,真的能靠AI来实现吗?
文章里说,“小猿AI”是“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教育AI”,强调知识安全和精准导航。但说白了,还是那一套“数据驱动”的逻辑。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,分析他们的薄弱环节,然后推送相应的学习内容。
这种模式,本质上还是把学生当成了“数据源”。AI可以分析数据,但它真的能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吗?它真的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吗?恐怕很难。真正的教育,需要的是老师的引导和启发,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,而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。
我始终认为,AI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,而不是主导性的。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,但不能取代老师的作用。如果把教育完全交给AI,那培养出来的恐怕只是一群只会刷题的“考试机器”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